第六节 运动的组接
“静”: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画面(运动镜头的起幅、落幅也相当于“静”的画面)。
“动”: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画面或运动镜头画面。
固定镜头:摄像机的机位、镜头光轴、镜头焦距都不变情况下,拍摄的画面。
镜头连接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静接静"、"动接动"。
一、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
1.静接静—静止的主体接静止的主体。
两个静态构图画面的组接,按两个画面主体在空间关系、逻辑关系、造型特征的联系组接镜头,使镜头的组接合乎情理。
如果固定镜头内主体处于静止状态,比如建筑接建筑、花朵接芳草等,这样的镜头连接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来选择剪接点,以画面的造型因素来取舍镜头长度。
如果两个固定镜头相接,其中前后主体运动形态明显不同,也就是一个主体动,另一个主体不动,那么剪接点一般选择在动作相对静止的停歇点处,采用"静接静"的方式。
比如,镜头1是某人走入教室,镜头2是坐在座位上的同学,一般前一个镜头的剪接点是在进入教室站停以后转换,这样镜头转换的节奏平稳。有时候,也常在运动主体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如主体行至远方或被前景遮挡住的时候,其视觉原理仍然是弱化动态表现。如果反之,镜头1 是静止的,如坐在座位上,镜头2是明显有动态的,如从座位上离去,那么剪接点应该选在后一镜头运动开始之前,即在由坐变站起的前一、二帧。
2.动接动—运动的主体接运动的主体。
如果固定镜头中上下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那么一般根据动作衔接的连续性,可以采用动作中剪,即"动接动"的方式。
比如,镜头1是从座位上站起,镜头2是走出门外,那么镜头1的剪接点应该在由坐为站(由静转动)的那个瞬间,然后可直接接镜头2主体离去,这样利用动势保持了动作的流畅。
按“动态内容相似”、 “事物运动的方向” 、“动作剪接点” 等方式组接。
3.动接静—运动的主体接静止的主体。
选择前一个镜头中主体动作瞬间停歇处或动作完成之后作为剪接点,接下一个主体
静止的镜头。
4.静接动—静止的主体接运动的主体。
选择后一个镜头中主体动作即将开始的瞬间作为剪接点,上一个主体静止的镜头与之相接。
二、 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
1.静接静—把上一个运动镜头的落幅与下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组接。
这是一种常用的组接方式,两个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镜头都可用此方式组接。比如,镜头1被沙漠吞噬的村庄(大全景横摇);镜头2,被风沙摧垮的房屋(小全景推至近景),这样两个镜头连接就比较适合"静接静",它不强调运动的连续与流畅,而是以情绪为贯穿,淡化外部明显的动感,以寓情于静的组接,渲染一种凝重的气氛。
需要注意的是,静止时间长度与镜头数量对节奏的影响,如果一组运动镜头都采用此方式剪辑,可能会使总体节奏显得过于缓慢。
如果几个运动镜头中穿插固定镜头,一般是不合适的,即便要用,那么应如前所述,相连接的两个镜头之间宜采用"静接静"方式。
2.动接动—去掉落幅和起幅,在镜头运动中组接。
一般来说,运动镜头连接,大多采用"动接动"的方式,也就是在运动中剪,在运动中接,前一个镜头没有落幅,后一个镜头去掉起幅,这样可以表现连续流畅的视觉效果,它尤其适合一组连续的运动镜头组接。
注意上下两个镜头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要相似。
三、 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
1.静接静—把一个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起幅组接(反之同样)。
2.动接动—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与去掉落幅和起幅运动镜头组接(即:把固定镜头内的运动剪接点与运动镜头在动中组接)。
注意:利用固定镜头内主体的动势,寻找恰当的动作剪接点。
3.静接动(或动接静)— 把一个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在动中组接(反之同样)。
注意:利用两个画面内主体的呼应关系,来表现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
"静接动"实质上是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镜头运动强烈的画面,其间蕴含着节奏上的突变,这种突变有时是对情节或情绪的有力推动,有时则表现为视觉的强刺激,常用于段落转换。
比如,上一个镜头是某人忧伤地注视远方,下镜头跟拍她策马飞奔,这里利用动作强烈对比暗示人物情绪上的飞跃。
我们有时也常看到这样的组接:上镜头是在家中安静看电视的场景,下镜头是一组上下晃动、快节奏的霓虹灯、广告牌和舞厅里的人头攒动。显然,这样的静接动在衔接上是跳跃的,但是,能很好地反映了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别,是明显而有力的段落转换方式。
制片场——国内顶尖的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4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