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辑的图像编辑点
图像编辑并不是镜头的简单组接,而是一次艺术上的加工。由于节目的需要,可将一个镜头截取几个编辑镜头,经过创造性的编辑,可以弥补其不足,使电视节目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为了提高图像编辑的艺术效果与技术质量,就必须掌握、选择图像编辑点,稳定图像编辑点和检查编辑点的方法。
一、选择图像编辑点
两个相邻镜头的衔接点称为图像编辑点。图像的编辑点是很微妙的,有时只差几帧画面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能使画面组接流畅,也可能使人感到不舒服,产生视觉跳动。要准确地选择图像编辑点,既要符合艺术与技术要求,也要符合运动与心理规律,防止图像跳动与视觉跳动。
(一)主体动作编辑点
主体动作编辑点是以形体活动为基础,选择主体外部动作发生显著变化后之处作为动作编辑点。它又分为相同主体动作编辑点和不同主体动作编辑点。
1.相同主体动作编辑点
(1)主体位置固定的画面,选择姿态刚发生明显变化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如:坐着的人站起来,低头的人抬起头,若这些姿态刚刚改变后将镜头切换到下一镜头,可使镜头组接顺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坐下、起来。在做这两个动作时感觉是连贯不停顿的。其实不然,一坐、一起这个完整动作中间有人们视觉难以分辨出的瞬间停顿。抓住这个特点把停顿处选为编辑点,就会使动作达到连贯流畅,但必须注意:上个镜头把停顿的瞬间(1-2帧)全部保留,而下一个镜头必须停顿后动起的第一帧用起,这样组接起来动作流畅,没有跳跃感。否则就会有跳跃感或重复感。
如开关门窗,这两个动作的衔接点应该选择手一接触门窗后,在打开或关上的那一帧前剪,下个镜头从打开或关上的第一帧用起,这样的剪接效果也极为流畅,如果不这样剪,就会出现动作重复或动作停顿的感觉,造成画面跳,不连贯。
出现动作重复的效果是由于手接触门窗后,打开或关上几帧才剪,下个镜头仍从打开或关上时用起,这样就会产生动作重复。而动作停顿的感觉是上个镜头手接触门窗后,停顿几帧才剪,下个镜头仍从停顿处用起。这样也必然后出现动作停顿。
如果剧情需要表现激烈、紧张、愤怒等气氛情绪,在剪接时,就不要按照这种常规的剪接技法来剪,而就在上个镜头手一接触门窗就剪,下个镜头从门窗已开了一条缝或关上1-3帧用起(要以景别远近来确定格,帧多少)。这样动作加快,符合剧情的要求。这是开关门窗的剪接技法。
再如小孩哭的镜头,前一镜头中景中小孩手已经捂住眼睛,下一镜头近景时,手还未捂上,看起来就非常别扭。
生活中的喝水、起卧、穿衣、跑步这些动作,也都属于分解法的剪辑范畴,剪辑方法与上述例举的动作一样,也是在动作的停顿处剪,将停顿的1-2帧留在上个镜头,下个镜头从动的第一帧用起。
(2)主体位置移动的画面,选择运动方向或速度刚发生变化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如:汽车刚转弯后,或舞蹈教师的脚步由慢变快后,就立即将镜头切换。
(3)主体出入不同空间的画面。选择主体走出画面后或走入画面前,作为动作编辑点。
主体可以出画入画,如教师从家里走出画面,切换到走入课堂画面。
主体也可以出而不入。如从办公室走出画面,切换到在街上行走。
主体还可以入而不出。如从工厂宿舍区走入画面,切换到在学生家里家访。
如果上下镜头即不出画也不入画,且无任何镜头运动及主体动势,那么上下镜头之间应借用其他镜头插接进去,以弥补拍摄的失误,不可直接剪辑。
如上个镜头是人走在路上,下个镜头是人坐在家看报纸,这两个镜头直接组接,就是跳切。人们对没有交待清楚来由的镜头会感到突然。
为了表现这个回家看报纸的人物,通常要采用回家镜头、进屋镜头、就坐镜头、翻报纸镜头、戴上眼镜镜头等等。可是这种手法好吗?太无聊、太繁琐了。为了避免出现跳切而又使画面紧凑,有几种方法可以采用:
a. 在走路与就坐之间,加入插入镜头,比如在看报纸的座位旁边放上一个小闹钟,利用表针移动来暗示走路人进屋后换上衣服、戴上眼镜等等都要占用一定时间。当然插入的不一定就是闹钟,其它的家具陈设也可以。
b.先是行走中人跨进门槛的镜头,再接坐下看报纸的镜头,这种手法也不会给观众有突然感觉。
c.从行走的场面先过渡到空无一人的居室,然后插入房间里已有人在换衣服、戴眼镜,准备坐下干什么的镜头。这样就是房间里椅子移动也意味着有"时间过程",在理论上是不矛盾的。如图:
(4)主体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的画面。选择动作刚开始或停止后,作为动作编辑点。
如司机发动马达使汽车刚起动的近景,切换到汽车开走的远景。
如一个人在图书馆走到书架前刚站住的全景,切换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的近景。
2.不同主体动作编辑点。
不同主体的运动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运动的画面,选择它们之间运动的内在联系因素:动势方向一致,连贯,动作形态相似,完整的瞬间,作为动作编辑点。
(1)选择动势方向一致的地方作为动作编辑点。
直线运动的主体,当朝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切换,使观众的视线方向保持一致;曲线运动的主体,前后镜头要保持连贯,如从单杠的大回环转到跳马的空翻落地,也是利用动势保持视线的连续。
(2)选择形态相似的地方作为动作编辑点。如旋转的汽车轮切换到旋转的自行车轮。
(二)运动镜头编辑点
运动镜头编辑点是以动接动,静接静,动接静,静接动为基础,防止运动镜头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产生视觉跳动。
1. 运动镜头之间的编辑点
(1)镜头运动方向相同的编辑点采用动接动组接,产生一气呵成的效果。
如:几个连续右摇风景镜头组接在一起。
(2)镜头运动方向相反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组接,镜头要有起幅,落幅才不会产生视觉跳动。
如:左摇镜头落幅后,再切换到右摇镜头的起幅上。
2. 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
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要依据固定镜头的主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选择编辑点。
(1)运动镜头与主体静止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组接。运动镜头要有起幅,落幅才有产生视觉跳动。如一个摇镜头落幅后,才能接静止的固定镜头。
(2)运动镜头与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动接静组接。利用主体运动的动势将运动协调起来。
如跟拍一辆行驶的汽车,切换到汽车驶向远处的固定画面。
更详细的方法见前述运动镜头与固定相接的方法列表。
(三)穿插镜头编辑点
穿插镜头编辑点是以校正跳轴镜头为基础,通过穿插镜头,防止视觉跳动并将运动轴线自然转过来。
1.选择运动主体刚转弯,转身或转头后,作为穿插镜头编辑点,使跳轴有逻辑关系。
2.选择主体在画面中间作垂直运动作为穿插镜头,(即正面镜头),这些没有明显方向性的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冲突感。
3.选择主体的特写镜头作为穿插镜头,特写镜头引人注意。分散、消弱跳轴的突然。
(四)人物情绪编辑点
人物情绪编辑点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
选择人物情绪的高潮处:喜、怒、哀、乐作为图像编辑点。
此时观众沉浸在激情的感染中,利用情绪的贯穿性来切换镜头,可获得紧凑而不露痕迹,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节奏编辑点
根据不同形式的表情因素与内心活动,结合造型与节奏,创造人物情绪感染效果。如快节奏的短镜头可造成紧张情绪;慢节奏、长镜头,有舒缓、平稳的效果。无人物的空镜头,如蓝天、大海可补充人物的情绪处延。
(六)对话的编辑点
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上下两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切换。三种剪接方法:
第一,上个镜头的话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而下一个镜头切人时,画面与声音也留有一定的时空。
第二,上个镜头的话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
第三,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人。
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 。 有两种剪辑方法:
第一,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的切换,而是交错切出。上个镜头的人物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人物画面上。
第二,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也是交错切出、切入。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接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七)音乐剪接点
有两种剪辑方法:
第一是歌曲、戏曲、器乐曲等音乐类节目的剪接点。以音乐节奏、乐句、乐段的出现、起伏与终止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如电视片表现交响乐演奏,哪个乐器开始独奏,就将镜头切至哪个乐器,一般用近景、特写表现,合奏时切至全景,一般用全景表现。
第二是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置的画外音乐,要注意将音乐的节奏、乐句、乐段与画面内容的情绪及长度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段落画面已自然结束,而音乐尚未结束,这会给观众 一种截然而止的不和谐感。
(八)音响剪接点
音响剪接点要求与画面内容为基础,在某一段效果音响的首尾选择剪接点,特别要把握好同期声效果声响与画面互相配合的关系。
制片场——国内顶尖的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4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