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记录被称为纪录片的“点睛之笔”。一部纪录片,要注意它的闪光点,要注意记录人物细腻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背后丰富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创作要以映现生活过程为生命,而生活过程的生命表征则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才能得到相对完整,生动具象和较为深刻的体现。吴文光拍摄的纪录片《江湖》,其中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事。片中经常反复出现的就是作为大棚里最日常的生活情景和最寻常的“江湖”现象,如机械重复的搭棚、拆棚、运棚,如出一辙的“跑地”、“拉场”、“演出”,没隔多久就会碰到的“裹棚”、“跟棚”、“跳棚”,司空见惯的剧团内部之间以及剧团与观众之间的吵架打闹,还有剧团人员讲述自己以往的故事和对未来生活的想法等等。如果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部分单独拿出来看,那肯定会觉得没有多少意思;如果有耐性地跟着拍摄者的镜头走,你也许能因此去领悟日常生活和大众艺术的真谛。在很多纪录片创作中,大量单独看来十分平常的日常生活细节,却有可能堆积成一段很有意思的生活过程。因此,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没有用生活细节堆积起来的生活过程,就像没有由细胞汇聚组成的人体器官,其最基本的生命表征也就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笔者在这里特别突出生活细节对纪录片创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其说是在强调局部和分析的重要,不如说是在强调整体与综合的效应。
细节在所有艺术创作中都得到特别的关注和十分的重视,纪录片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纪录片中的大量细节基本上都应该是自然呈现而非人为创造的,即应该是在现场实地被有意或无意捕捉得来,而不是在事先或拍摄现场被设计出来的,所以它与创作者在拍摄现场是否具备“目击其境便以心穿之”的“诗心”和“慧眼”就特别相关。
纪录片《三节草》有句片头话:“人如三节草,不知那节好”。这是肖淑明说过的一句话,放在片头似乎有点题的作用。笔者在观看这部著名纪录片的时候,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这句话的内涵,但对片中有一个近乎特写式的镜头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近乎特写式镜头的内容就是肖淑明和外孙女拉珠握在一起的手。拉珠的手并不像很多化装品广告中那些女孩的手,但比起肖淑明黝黑、粗糙、僵硬的手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反差。不知道梁碧波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拍摄那个镜头的,对于纪录片现场拍摄来说,特写式的镜头一般很少使用。只觉得这似乎是该片的一个“诗眼”之所在。这“取之自然”、看似平淡的祖孙之手握在一起的画面,与辛德勒跟犹太人的手握在一起的画面的所指意义不一样。后者表达的是沟通、合作、友好和认同,而前者表达的不仅仅是祖孙之间的亲情与关爱,更强调的是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延续生命的渴望,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更多期望寄托在自己儿孙的生活中,把自己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延伸到自己儿孙的生命中。
这种穿越时空的血脉沟通及其身体表达,仿佛是湍行于个人生命之河中的强大潜流在偶然涌向水面时所形成的旋涡与涟漪,它虽然“寻常看不见”,只是“偶尔露峥嵘”,但在本质上来说是很人性的东西和很文化的内容。这个细节本身非常一般和极其寻常,完全可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但在《三节草》这部纪录片中,它的能指似乎具有并非“寻常”和“一般”的蕴义,不愧是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去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人性意义的一扇窗户,所以笔者把它称之为“诗眼”。
制片场——国内顶尖的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4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