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特别的词,经常出现在影视文章里,即所谓的“电视电影”。刚听说时,自己也感觉很奇怪。电视就是电视,电影就是电影。一个是用摄像机拍摄的,一个是用胶片拍摄;一个重视在小屏幕上表现,一个重视大场景的展现。怎么出来个“电视电影”呢?对这个问题,本人还真当回事的研究一番。通过很多资料,现在基本上是明白了一点,这个叫法主要就是体现在拍摄技术或者是拍摄视频的格式上,采用接近电影的24P格式去拍,而得到类似电影放映的效果。采用PAL电视制式,基本上用25P逐行拍摄,就可以得到类似电影效果的画面。而采用ntsc制拍摄,可以拍摄23.976P(24P)或者30P。
我们知道,其实电影的每秒24P,是受当时拍摄器材的技术限制而设定的,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性价比”最好的标准。在电影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由于电影发展初始阶段,受当时技术和生产力手段的限制,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最佳的折中点,即即让人们看到美好动感的画面,又能把拍摄胶片的消耗节省到最少的一个点。后来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电影的格式最终确定到了每秒只拍24个画面。为了减少画面的闪烁,还采取用快门将每个画面显示 2 次,以减少画面的闪烁。
一个网友是这样说的“24P标准制订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当时的电影拍摄,大动态画面应该是很少的,没有高速摇镜头,没有地貌飞行……事实上,24P对于当代的电影制作,在某些画面表达上,已经成为拖累,比较典型的是地貌飞行类镜头,画面快速的掠过冰川、海洋、草原……你会觉得画面模糊,不平滑,晕眩,对于这类镜头,也许30P、60P能有更好的表现。”
后来在电视上也沿用了这个理论,将一幅(严格单说是一场)画面也显示 2 次,但是第一次仅显示第一幅画面的奇数行,第2次显示的是第 2 幅画面的偶数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了传输信号的带宽, 这就是隔行扫描的来源。
在当时那个年代,6 兆带宽传输一个视频信号也是比较奢侈的,而且对制造技术要求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隔行,逐行传标清就需要 12 兆的带宽,在电视发展之初,怎样在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信号带宽,使信号能量更集中,让信号传得更远,确实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创造。现在通过 12 兆带宽可以传输高清了。
那么隔行扫描的画面不是少了一半么,画质不下降么?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基本上差别不大。在这个技术上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弥补了由于隔行传输画面扫描线减少一半的不足。
为什么电视的场频要与当地的电源频率一至呢,主要是避免或减少由于电源频率与电视场频不一至时产生滚动横条干扰。就象你用NTSC摄像机拍摄PAL制电视屏幕,怎么拍,都有上下滚动的黑杠,如果用PAL制摄像机,就没有横杠。当然要把快门设置成电源频率的倍数才行。
关于电视电影 30P 或 24P 的播放,也要靠显示设备来帮忙。如果是纯“隔行”显示器,它将把30P用60i 的方式分成奇数和偶数行的2幅画面分别先后显示2次,实际上我们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是交错的 60 幅画面;而“逐行”显示器则不用分奇数偶数行的画面了,直接将每幅画面完整地显示2次,即60幅,这也是为了减少闪烁。但由于这 2 幅画面是一样的,因此它还不是60P。真 60P 的这 2 幅画面,是摄像设备在不同时间分别摄取的 2 幅不同的画面,所以 60P (或 50P) 比30P( 或 25P) 看起来更流畅。
那么为了电影看起来更流畅,为什么不用50P、60P或更高的视频格式拍摄呢?电视电影的拍摄,正好与上述追求非常流畅地播放视频有些相驳。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其实电影在放映快速摇移镜头的时候,后面的场景不很流畅,有时甚至是抖动的。而在电视上看新闻,同样的镜头要流畅的多。那为什么还采用逐行拍摄电视电影呢,还真难以一句话说的清楚。电影毕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年了,人们在电视上一眼就能看出屏幕上放映的是电视剧还是电影。为什么呢?毕竟电影那种稍微运动模糊的镜头已经深入地被人们接受了。高清流场的场景反而看起来更假了,这真是验证了那句话“谬论讲一万遍会成为真理”,不是么?
制片场——国内顶尖的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4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