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告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别卖产品,卖理念。
可是宣传品牌理念、把情怀当口号的广告数不胜数,却鲜有真正打动人的。于是每个白手起家的大佬都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品牌宣传到底要怎么玩儿,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为你的理念你的情怀掏钱埋单?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TOMS的经验。
鲸梦菌tips:建议在wifi状态下观看哟TOMS这支品牌宣传短片,从结构上看我们都不陌生:
①发现一个社会现象,提出一个问题↓②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抛出品牌理念↓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需求,提出新设想↓④亮Slogan和Logo怎么样?是不是熟悉的配方?但为什么TOMS就能靠这熟悉的配方生产出“不熟悉”的味道呢? 鲸梦菌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
如果让你来做这支广告,你会怎样提出问题,引出现象? 是“当你穿着舒适的鞋走遍大千世界,别忘了地球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吗?是“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还有n%的人从来没有穿过鞋”吗? 还是像TOMS一样,从“阿根廷的景色很美,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光脚踢足球的孩子”开始呢?前两种表达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不是“他又要开始装逼了”的话,就一定是“他又要开始打广告了”。当用户看到这样一则广告,心里想的是“我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既然“我”没有办法解决,几乎可以等同于跟“我”没有关系。 但“我”有可能出国旅游,有可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有可能在旅途中遇见一群光脚踢足球的孩子,这就是与“我”有关的、有画面感、可感知的事。如果你想让别人知道“有很多孩子从来没有穿过鞋”,给他描绘一幅画面,把他带到那些孩子面前,让他自己得出结论,比直接给出干巴巴的数据更加有效。让广告不像广告。
大多数的品牌宣传片都爱过多强调“我们”这个概念,大有自说自话的嫌疑。
“我们用心服务”“我们质量一流”“我们的理念是bla bla” 努力地证明“你造我有多努力吗”,但别忘了,这跟用户又有什么关系呢?TOMS也一直在使用“我们”,只是更巧妙。 创始人、流水线上的工人、回访者、销售……从多个参与者的角度穿插着讲“我们”,更真实,也更有故事,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让受到帮助的孩子也来说说“One For One”理念给他们带来的变化,这样不是更加真实吗? 上面这种想法,其实是典型的“客户思维”。很多时候,“客户思维”就是让广告“太像广告”的原因。实际上,从“用户思维”出发,没有鞋穿的孩子会意识到鞋子对自己有多重要吗?
不会。他们光着脚踢足球的时候不知多嗨皮! 而广告公司要做的,正是将“客户思维”引导到“用户思维”,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
用理念促成转化我们都知道,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转化。
但如果仅仅只是卖“我们”的理念,宣传“我们”的情怀,用户为什么要埋单呢?所以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理念跟用户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TOMS就很聪明。
“One For One”的理念不是普通的标榜公益,而是“我做的公益里有你的一份力”,一下子就跟那些纯粹以公益为理念的品牌区分开来了。 用户一听,呦呵,买双鞋我还能为公益献力了?行,买呗。 别人都还在借花献佛,TOMS倒先做起“借佛卖花”的买卖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TOMS的定位。
绝大多数品牌都是以产品为中心,比如说同样以卖鞋起家的NIKE,在创立初期做的就是很纯粹的事情,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产品的不断改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上。鞋子卖腻了,那就卖卖运动周边。你能想象NIKE有一天去卖麻辣烫吗?但TOMS可能。 因为它从一开始设立就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信念为核心的品牌。就像短片中首位呼应的那句话:“TOMS不是为了卖鞋而创立的,但它的创立是因为一双鞋。”既然世界上还有人吃不上麻辣烫,那么,如果TOMS有一天用“One For One”的理念卖起了麻辣烫,鲸梦菌也一定不会觉得奇怪的。
制片场——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5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