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录片你了解多少?是不是很多人认为用摄像机拍下来的真实的镜头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片子就叫做纪录片?其实纪录片的学问有很多,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纪录片。
纪录片早期是文人电影
纪录片和电影没有什么区别,都被称为“人类第八艺术”,电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诗意,纪录片是在现实中寻找诗意。因此纪录片从来就没真实过,它和电影一样。很多人搞不清家庭录像和纪录片的区别,很多初学者拿来的很多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家庭录像:没有观点,没有艺术加工,只有比日常更郁闷的唠哩唠叨。如果导演找专业演员奖纪录片的故事演出来,是不是更有戏剧性?但它显然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东西:真实的质感——来源于生活的影像往往更具有冲击力和社会批判效果。它和所谓的“真实”没关系。实际上,很多人最初创作纪录片都是为了科学、文化和工业的研究和记录。早期的纪录片可以说都是文人电影,它绝不是提供给普通人娱乐解闷的,它是给知识分子们思考、反省用的。
纪录片的电视化与网络化
初学者的另一个错误是:既然是纪录片,就一定追求长镜头。实际上,纪录片的剪辑速度一直在变化。电视纪录片的剪辑速度越来越快,别说长镜头了,连三秒以上的短镜头观众都受不了。电视纪录片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它的道德批判色彩越来越让位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于是更多的人文色彩会被巧妙地加入其中。在网络时代,受众的耐心进一步缩短:网上充斥着影像片段,导致纪录片也被逐渐分拆,不再追求整体叙事的完整性,只强调每一部分的精彩,使得纪录片越来越有片段化的趋向。而在网络影像时代,电视纪录片应该回归早期文人电影才是正确的路。
纪录片的道德
有人说,摄像机就是权力,摄像机背后的拍摄者好像是国王,他可以选择拍谁不拍谁,他可以决定怎样拍,他可以将不同时空的语言剪辑在一起,重新构成“真相”。这些国王们却很少想到:他的文章是别人的生活。纪录片是骗不了人,每个镜头背后都有人心,也许是温暖的,也许是冰冷的,也许是恶毒的。个人采访上的一点小经验:越是底层民众,你对他越要温柔客气;越是公权力的代表,你对他越要霸道凶残。这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效果上,都是一条无可厚非的重要定律。
纪录片是斗争的工具
好的纪录片一定是雅俗共赏,普通人可以从中得到知识或真相,思想者可以思考。击落品的创作者是隐形人,他往往很巧妙地将自己思想融入解说和采访中,通过艺术的剪辑顺序道出故事。没有批评的社会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无论你是做现实纪录片、还是做历史文献片,无论你是从个体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你关照的对象都只有一个——现实。
纪录片与真实
纪录片是一种最自由的媒介,不管是做导演、编剧还是摄影师,每一个喜欢电视或者想成为电影工作者的人,首先都要了解纪录片。纪录片是一种让你在拍摄过程中了解这个媒介还有什么可能性、有什么特点的方法。
从影像的角度来讲,纪录片的丰富性很强,而现场感受也只有通过纪录片才可以呈现。图片往往是平面、压缩的,需要在瞬间传达更多东西,而纪录片则更立体地逼近于现实。纪录片本身在这个社会中具有反叛性。在过去,普通的人民形象是不会在影片中出现的。
记录电影和剧情电影其实是殊途同归,虚构也是通向真实的一个桥梁。这其中有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真实”是怎么发生、如何实现的?他是一个什么层面的“真实”?“真实”本身是一种经验和判断,并不是拍纪录片的手段。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者来说,往往我们以为拍到的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当摄影机出现在生活中的时候,诱人会被他影响。因此,最后的“真实”是基于我们一个“真实”的主观信念。“真实”本身是经过我们选择、判断的,通过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经验呈现出来的。
纪录片与艺术
拍摄纪录片不是一种社会工作,我们在做的是艺术工作而非新闻工作。作为一个媒介必须有它美学的考虑,不是说拍下来,反映社会就可以了。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一定从两个方面考量,一个是它所关注的内容,另外是电影本身的东西。导演创作的原动力,来自于他对这个社会关系的某种认识。最初导演与议题发生关系时在其内心,而最后所要达到的时观众的内心。
制片场——商业视频制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商业视频的资源共享, 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中小企业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商业视频制作团队, 降低供需双方时间、预算与沟通上的管理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视频创意制作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 2025 51vimeo 制片场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6011014号-2